在中国陶瓷艺术的璀璨星空中,有一种釉色配资宝,它如初凝的牛血般殷红浓烈,又如燃烧的宝石般光华璀璨,以其无可复制的绚丽与神秘,成为无数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至宝——这便是郎窑红。
底部
“郎窑红”如初凝的牛血般鲜红,色彩绚丽,红艳鲜明,有“明如镜、润如玉、赤如血”的特征,被称为瓷器中的绝品。清 光绪景德镇窑郎窑红釉观音尊
展开剩余80%一、 历史渊源:康熙盛世的官窑绝技郎窑红的诞生,与清代康熙皇帝(1662-1722年在位)的审美追求和一位杰出的督陶官紧密相连。其名中的“郎”,指的便是时任江西巡抚、督造景德镇御窑厂的郎廷极。
康熙时期,社会经济繁荣,制瓷工艺达到了历史顶峰。皇帝本人对宋代名窑、特别是明代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瓷器极为倾慕,下令仿烧。郎廷极极不负圣望,以其卓越的管理能力和对陶瓷艺术的深刻理解,在景德镇御窑厂成功复烧出了失传已久的高温铜红釉,并在此基础上创新,烧制出了色彩更为浓艳、质感更为厚重的红釉瓷器。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,便将这种瓷器命名为“郎窑红”。
它的诞生,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康熙盛世磅礴气象在艺术上的体现,代表了当时官窑瓷器的最高水准。
清 康熙郎窑铜红釉鎏金扣口胆瓶配资宝
底部
二、 艺术特点:烈火淬炼的识别密码郎窑红之所以能脱颖而出,源于其极其鲜明且难以模仿的物理特征,老练的藏家一眼可辨:
“脱口垂足郎不流”:这是鉴别郎窑红最经典的口诀。“脱口”:由于釉在高温下自然流淌,口沿处釉层变薄,露出一圈整齐的白边或淡青色边,称为“灯草边”。
“垂足”:釉汁流至足端,积聚厚重。
“郎不流”:釉流到底足即止,不会粘黏到垫饼上,所以底足边缘通常有一圈呈褐黑或黑绿色的“垂釉”,但整体非常整齐。器物底足内釉色多为米黄色或浅绿色,俗称“米汤底”或“苹果青底”。
清 康熙豇豆红釉团螭纹太白尊
2.色泽如血,莹澈浓艳:郎窑红釉色深沉,釉面光亮,有一种强烈的玻璃质感(镜面感)。其最上乘者,红如鸡血初凝,被称为“鸡血红”,在光线照射下,釉层内蕴涵着如宝石般深邃的光芒。
3.开片与“牛毛纹”:郎窑红釉面通常有细密的开片(冰裂纹)。此外,由于釉层厚重且流动性大,内部会产生如丝如缕的纹理,仿佛牛毛,被称为“牛毛纹”,这是岁月和工艺共同留下的独特印记。
4.器型与胎骨:多为仿明宣德或宋代器型的陈设器,常见有观音尊、油锤瓶、胆式瓶、碗、盘等。胎骨洁白坚致,修胎一丝不苟,体现出官窑极致的工艺水平。
清 康熙郎窑红釉折腰撇扣碗
三、 收藏价值:拍卖场上的“红宝石”郎窑自诞生之日起便是皇家珍玩,存世量极为稀少。其收藏价值在市场中居高不下,原因如下: 历史与艺术价值无双:作为康熙官窑的典型代表,它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极高的艺术成就,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品种。 “十窑九不成”的烧造难度:高温铜红釉对窑温、气氛的要求极为苛刻,成品率极低。古人有“若要穷,烧郎红”之说,足见其烧造之艰难与成本之高昂。这种技术壁垒使得后世仿烧极难达到康熙时期的水平。 存世量稀少:历经数百年战乱与社会变迁,完整保存至今的郎窑红瓷器凤毛麟角,大多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、台北故宫博物院、上海博物馆等世界顶级博物馆中。流通于市场的,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品。 市场表现强劲:在国际顶级拍卖行,品相完好、来源清晰的郎窑红瓷器一直是亚洲艺术市场的“硬通货”,屡屡拍出数千万元的天价,是实力派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,其保值增值能力有目共睹。清 康熙郎窑红釉琵琶尊
康熙“郎窑红”瓷器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匠人的巧思,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岁月的密码。它是一团被永久封印在瓷器上的烈火,是康熙盛世工匠精神的极致体现。它不仅仅是一件瓷器,更是一段历史、一种品格、一份可触摸的传奇。对于收藏家而言,能拥有一件真正的郎窑红,无疑是其收藏生涯中的皇冠明珠。
我是静渊问鉴,每一件古物,都是一段珍贵历史
您所珍藏的,皆为无价
本文由静渊问鉴撰写配资宝
发布于:广东省泰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